推广 热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是哪儿

   日期:2024-03-18     来源:www.che228.com    浏览:584    
文章简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源于唐代孟浩然一首写景的诗。孟浩然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之一,他和李白、王维、王昌龄都有结交,他终身归隐,留下一段隐逸的佳话,他是李白的偶像,在盛唐诗坛,孟浩然如一股山间清风,带来了清淡自然的诗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源于唐代孟浩然一首写景的诗。孟浩然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之一,他和李白、王维、王昌龄都有结交,他终身归隐,留下一段隐逸的佳话,他是李白的偶像,在盛唐诗坛,孟浩然如一股山间清风,带来了清淡自然的诗风。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首诗又是写的哪儿呢?下面有详细介绍。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是哪儿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笔下的《宿建德江》。

在《宿建德江》的注解中,建德江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建德在唐代是睦州州治,经过历史变迁,目前是杭州下辖的县级市。它坐落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东与浦江县接壤,南与兰溪市和龙游县毗邻,西北与淳安县为邻,东北与桐庐县交界。

说到建德江,或者新安江,再或者富春江,看上去这是不少条江水,其实都是同一条江,它们都是钱塘江,在不一样的区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名字。

钱塘江,古称浙,全称“浙江”,又名“之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河流,浙江也因它得名。钱塘江有南北两个源头,北源新安江,南源马金溪,南源和北源的源头又都在安徽休宁县,所以自源头起流经安徽和浙江两省。

《宿建德江》全文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②移舟:划动小船。

③泊:停船靠岸。

④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渚,水中小块陆地。

⑤客:指作者自己。

⑥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⑦野:原野。

⑧旷:空阔远大。

译文:

傍晚时分,江上烟雾渐浓,一只小船在江中的小沙洲停靠。面对着茫茫暮色,我心中旧愁未去,又添新愁。看着空旷无边的原野,天幕低垂,仿佛与树连在了一块;江水清澈,俯看水中,月亮与人那样接近。

作品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描绘了诗人在漫游吴越时,夜泊江边的情景。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出了他在日落时分,感到新愁涌上心头的心理。诗人将原野的广阔、天空的低垂、江水的清澈、明月的亲近,与我们的孤独寂寞、羁旅之思和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等情感相映衬,形成了一种空旷寂寥、凄清幽远的意境。

这首诗的特征:运用了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征。用“旷”和“低”两个字对比了原野的广阔和天空的低垂,打造了一种苍茫无际的环境;用“清”和“近”两个字对比了江水的清澈和月亮的亲近,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明月的依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赏析

“野旷天低树”,太阳西沉,光线昏暗,茫茫旷野像是与天空连接在一块,远处的天空居然看上去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这里对旷野的描写叫人感觉到的不止是空旷,甚至还有一些压迫。就像诗人此刻的感受一样,游览山水固然快乐,但他一直没办法真的地洒脱。

“江清月近人”,当诗人感觉到孤独与无助,周围没亲友可以倾诉。只有夜空的明月映在江面上的倒影叫人感觉亲近。古时候文学作品中“月”总是是情感的象征,思人思乡都把情感寄托给明月。明月无声,静静地听着诗人诉说内心的愁苦,江水东流,用汩汩的水声宽慰诗人焦灼的心绪。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晚年隐居,又称之为“孟山人”“鹿门处士”。孟浩然早年隐居襄阳,有志用世,曾干谒公卿,无人援引;赴京科举,落第而归。宦游长安之际,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贬至荆州的张九龄辟为从事,因背疽发作而辞归,而后寄情山水,归隐终身。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渠道襄阳,访孟浩然,二人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饮食犯忌,孟浩然背疽复发,不治而亡。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