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易混点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错因总结: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的地方疏于总结。
释疑解惑
| 孔 子 | 苏格拉底 | |
不同的地方 | 目的 | 为奴隶规范服务,恢复周礼 | 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政治 |
倡导 | 核心为“仁”,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强调“礼”,压抑人性;重视人的社会性;首创私人讲学,倡导“有教无类” | “常识即美德”;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 |
影响 | 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基础 | 崇尚常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相同点 | 强调道德和常识有哪些用途;都倡导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
考试真题突破
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初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知识,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剖析能力。古希腊哲学家初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知识,说明这位哲学家看重道德有哪些用途,强调常识有哪些用途,觉得人需要具备常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所有罪恶的最重要根源。他把道德和常识合二为一,觉得道德行为需要以常识为基础,最高的常识就是对“善”这个定义的认识,而善包含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与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叫你们了解,如果杀死像我如此的人,那样对你们自己导致的损害将会超越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存活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分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存活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区别是
A. 看重道德的意义 B. 一定人的价值
C. 强调常识有哪些用途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分析】孔子倡导维护周朝的礼,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比较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分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答案】A
【分析】孔子和孟子都倡导“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
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一同之处是。
A.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规范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方法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答案】D
【分析】孔子兴办私学,看重教育的教化用途。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无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要紧,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些美德。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近况,孔子倡导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答案】A
【分析】材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源于诸侯。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倡导相矛盾的是
A.因地制宜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
【答案】B
【分析】在政治上,孔子倡导“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却倡导“有教无类”,觉得不分社会等级,每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4.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一个人的看法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这表明苏格拉底
A.推崇理性的力量 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
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
【答案】D
【分析】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讲求“人是万物的尺度”,致使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随便性的存在,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看法相左,故选D项。
5.行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友克里托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但他拒绝了。他觉得:“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假如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让人随便废弃,那样国家还能存在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备非常强的公民意识 B.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程度
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非常大局限性 D.雅典城邦具备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A
【分析】苏格拉底觉得“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他宁愿死,也要维护国家和法律的权威,说明他具备非常强的公民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未出现关于道德的表述,故B项错误;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才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这在材料中没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6.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备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怎么样培养等等,从而达成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
A.重视提高公民素质 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不满雅典民主近况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C
【分析】重视提高公民素质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体现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具备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说明对雅典民主不认可,故C项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只不过指出,而不是采取手段,故D项错误。
7.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到周公”“吾从周”。但后世常见觉得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如果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愈加重视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规范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D
【分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需要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8.《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线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答案】A
【分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
9.“在轴心年代里,每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而且更要紧的是,它们在轴心年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里“很多相通的地方”应包含
A.看重道德和教育有哪些用途 B.宣扬理性主义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 D.强调个人自由
【答案】A
【分析】依据所学常识可知苏格拉底倡导“美德即常识”、孔子倡导“德治”,二者的一同点是看重道德和教育有哪些用途,故A项正确。
10.苏格拉底倡导,但凡为一个人我们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就算遭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 B.科学精神
C.自由权利 D.理性价值
【答案】D
【分析】据材料“一个人我们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就算遭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可知,理智是人理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11.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价值观
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
【答案】D
【分析】苏格拉底觉得国家“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不是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不是需要“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病,期望通过我们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
12.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所有罪恶都是源自人的愚昧无知。这符合苏格拉底
A.“美德即常识”的哲学观
B.“性善论”的言论
C.“认识你一个人”的价值观
D.对真理的追求
【答案】A
【分析】“所有罪恶都是源自人的愚昧无知”,所以苏格拉底倡导常识的重要程度,有了常识才能发扬善性才能防止罪恶,故A项正确;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说常识与善性的关系,意在指导大家通过教育同意常识,提升德性,而“认识你一个人”只强调最后的生活价值,并没提出具体的方法或办法,与题干意思不合,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涉及真理的地方,故D项错误。
13.《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其意在强调
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君臣关系的重要程度
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答案】C
【分析】依据材料“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意思是为何不向君主说明,开仓赈济,说明强调君主的重要程度,体现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臣子怎么样处置问题,而不是说仁的思想,排除A项;君臣关系的重要程度的实质是遵循等级秩序,排除B项;治国要以德政是对君主而言,材料说的臣子,排除D项。
14.《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榷 B.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看重
C.等级秩序应该遭到推崇 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
【答案】C
【分析】材料强调对饥民进行救济,排除A项;材料不可以体现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看重,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仁”的思想,但并不可以反映国家统治中“仁”处于核心地位,排除D项。
15.《论语》颜回第十二记载: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据此可知
A.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遭到广泛认可 B.孔子倡导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
C.齐景公礼贤下士,广纳人才 D.孔子的倡导得到齐景公的同意
【答案】D
【分析】“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可见齐景公对这类看法是同意的,故选D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仅限于孔子与齐景公之间的对话,不可以代表全体,排除A项;“齐景公问政孔子”是孔子的对策,强调打造社会秩序,但不代表他倡导“严格实行”,排除B项;“齐景公问政孔子”不代表孔子已经被齐国所用途,排除C项。
16.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觉得:“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希腊人为已任,孔子亦然。”这样来看,作者觉得两位先哲有一样的
A.民主思想 B.自由观念 C.政治倡导 D.责任意识
【答案】D
【分析】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道德沦丧,孔子则面临礼崩乐坏,两者都面临着世道的沉沦,所以都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即崇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D项;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材料体现了先哲的社会责任感,不涉及民主思想,排除A项;“自由”指没外在障碍而可以根据我们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材料强调责任意识,而不是自由观念,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先哲的社会责任感,不涉及政治倡导,排除C项。
17.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怎么样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爸爸要像爸爸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开心地说:“对呀,要不如此,即便有不少粮食,我还可以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倡导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别人 B.克己复礼,大家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答案】B
【分析】孔子的言语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规范,他想根据周礼需要恢复社会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反映了他思想中“礼”的有关内容。
18.苏格拉底觉得,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常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可以把权力交到-个毫无政治常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苏格拉底意在说明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弊病 B.人民主权遭到破坏
C.城邦体制渐渐衰落 D.急切需要打造精英政治
【答案】A
【分析】苏格拉底觉得雅典的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会让不拥有参政素质的人参政对城邦会导致损害,故选A项;公民大会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点苏是认同的,排除B项;苏格拉底讨论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病,不是说明城邦体制有问题,排除C项;他觉得应该有有智慧的人管理,排除D项。
19.“我每到一处便告诉大家,财富不会带来美德,但美德会带来财富和其他各种幸福,既有个人的幸福,又有国家的幸福。”材料中的“我”是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格拉
C.伯利克里 D.克利斯提尼
【答案】A
【分析】依据材料“我每到一处便告诉大家,财富不会带来美德,但美德会带来财富和其他各种幸福”可知材料中人物强调美德有哪些用途为苏格拉底,故选A项;普罗泰格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忽略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排除B项;伯利克里雅典民主政治顶峰,排除C项;克利斯提尼将雅典民主政治引向轨道,排除D项。
20.苏格拉底倡导用一问一答的方法考查所有已有见解,从而确立常见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他的这种认识基于
A.美德即常识,无知即罪恶 B.雅典道德沦丧,政治腐败
C.教育可以发现人的内在美德 D.辨证的逻辑方法具备科学性
【答案】B
【分析】通过所学常识可知,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之所以提出这种倡导,主如果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怎么样“确立常见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而不是强调美德即常识,排除A项;题干中没体现通过教育的方法来“确立常见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排除C项;题干没提及“辩证的逻辑方法”这一思维办法,排除D项。
21.《国忆录》中写到,“苏格拉底说,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非常显然正义和其他所有美德都是智慧“,苏格拉底的这一看法
A.推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 B.强调以德治国
C.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D.倡导思想自由
【答案】C
【分析】据材料“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非常显然正义和其他所有美德都是智慧”,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的重要程度,常识即美德,这与当时雅典道德沦丧,城邦规范走向衰落有关,故选C项;依所学,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由盛转衰时期,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美德与常识,而未涉及到治国理念与办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与常识的关系,而未涉及到思想自由等状况,排除D项。